医疗制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“医药分家”,意即医院和药房分开管理,病人在医院看病,到药房买药,两个过程相对独立。一些常用药可以跳过医生的处方,由病人直接到药房购买,这些药品被称为OTCDrugs(Ovorthecounterdrugs),翻译成中文就是人们常说的“非处方药”。
目前,OTC药物主要涉及的疾病大都属于如下情况:感冒、发烧、咳嗽;消化系统疾病;头痛;关节疾病;鼻炎等过敏症;营养补剂,如维生素、某些中药补剂等。
非处方药在国外早已不是新鲜事了,我国引进这一名词并付诸于实践仅仅是近两三年的事,但OTC的发展势头甚为喜人。现在,几乎每个稍具规模的药房,都单独列出了OTC专柜,甚至在超级市场也可见到OTC的身影。
人们得了一些常见病,如感冒、腹泻等,去药房购买OTC药物,可以省去到医院看病挂号、付费、拿药的烦琐过程,在经济和时间上都是节省了不少。但这必须建立在对自身疾病熟悉的基础上,因为同种表现可能说明不同的疾病过程,如用抗菌素治疗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效果明显,而真菌引起的则会雪上加霜。
病人毕竟不是医生,对疾病缺乏系统的认识,买药时难免人云亦云,或者是跟着广告走,一旦“吃错药”,只能“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”。
其实,笔者认为,尽管OTC药物大多数为常用药,副作用相对较轻,但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,必要的指导还是不可缺少的。当前,政策规定了药店必须有至少一名执业药师,需要其对消费者在药店购买药品时的用药安全负起相应责任。但是目前我国执业药师严重缺乏,粥少僧多,许多药师仅仅在药店挂名,能直接站柜台,给予患者适当建议的几乎没有,这对实施药品分类管理非常不利。
如何在较短时间内,培养出一批有一定药品基本知识,熟悉OTC药物指证的药师,这应当是有关部门研究的课题。而作为普通的老百姓,病是生在自己身上的,自己也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起责任来。